大规模撤稿、中国作者、同行评议过程造假、第三方机构操纵,由这些关键词构成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团4月20日的声明,除了一次性撤销发表在《肿瘤生物学》上的107篇论文这个创纪录的数字,并无新意。
从2015年起,中国作者被国际期刊大规模撤稿的事儿年年有。“为什么这次数量如此之多?”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Peter Butler)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虚假同行评审曾导致2015年和2016年的论文撤稿,其中涉及《肿瘤生物学》。此次撤稿并非出现了新的违规情况,而是期刊进一步人工核查所发现的结果”。
短期内还会有更多由于同样原因被撤回的论文吗?彼得·巴特勒表示:“我们的调查比较彻底,确信已较好地掌握了整体情况,但仍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据悉,《肿瘤生物学》2016年底已改由新的出版方赛吉出版。作为老东家,施普林格此次发声,可以看做是对过去问题的一次了断。
国际通行的基于诚信的同行评审机制会有所改变吗?彼得·巴特勒说,由作者建议同行评审人是许多期刊认可的做法。《肿瘤生物学》发表论文所需的同行评审流程,遭到了假冒同行评审报告的蓄意破坏。论文提交的评审人建议中,使用了评审人的真实姓名,但假冒了评审人的电子邮件地址,这让编辑以为文章发送给了真正的评审人。
用大数据追踪“老赖”是一剂良药建立并完善熟练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司法环境,能够促使诚实守信..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